華嚴海會

華嚴海會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第四篇 悟道心言

謝懷宇、謝懷昭/著




回目錄



第四篇 悟道心言




   皆平日修煉之心得,心靈內忽生而出,不假邏輯推理,也非他人陳言舊語,故曰:心言。---忘憂居士,涵空子謝懷宇;嘯龍先生,涵光子謝懷昭,謹記。




4-1 初次煉己




   1、做學問,研究任何問題,最關鍵,最根本處是:研究者必須進入忘我而合一之思維狀態,才有所真正之成果,才能避免過多的主觀影響,研究者和觀察者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世界,身心與被觀察和研究的物件溶為一體,而主觀性幾乎完全消失。達到某種絕對之客觀性。研究者"醒"來後,回到現實將"合一"狀態中提取的最客觀,最全面的有關"物件"之資訊用正常之邏輯思維表示出來,於是就形成了"真理"。但,常態思維是一種主觀唯心的,而帶有片面性,不管怎樣避免,對提出之資訊總會有所變形和校正。故,我們顯意識(理性)層次等常態思維最後得出的"真理"總是相對的,發展的,而無絕對真理,總括起來,因我們有顆區別辨識之心,故無絕對真理。


   2、大道無言、無聲、無形。前輩大德首重心傳,身授,心心相印,此實語也,非象徵比喻,人類之心靈感應現象為其低級層次而已。


   3、道書雲:"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此一意不散的堅凝"真觀",實為"忘我合一"之境,乃修行必不可少之功夫,涵空子詩雲:"瞑耳瞑目觀自在,清神清意守黃庭,心心專一至精誠,自然江邊春水生。"只要心心專一,忘死忘生,自然有無限生機,無窮之圓滿。


   4、凝神為一曰精,不可久居於一,而有"化",這時即體現出了“炁”之深刻內涵。"化"之不可窮盡,為"神"。


   5、形者,精氣神之運化處於暫時的平衡狀態,可稱作後天神氣,非單指呼吸之氣和思慮之神。


   6、無中生有,不落於因果,此為先天。"先天而天弗違"也,況人乎,鬼神乎!仙家無它,唯利用此"先天一炁"改變我之形神,超越時空矣。


   7、在絕對的虛無混沌中,突然發生一偶然的量子起伏,物理上稱之為或然和偶然事件,物理學家認為,宇宙可能是如此產生的,仙家言曰:先天也。


   8、有中生有,由初始之條件而來,有因有果,為後天層次,後天者,有命有運,故曰命運,仙家修煉無它,貴在超越後天,直入先天,過錯全掌握和改變"命運"也。


   9、後天者,有時間有空間,故有註定和不可改變之命運。先天者,超越時空,故"我命在我不在天"。


   10、後天者,相對也,先天者,超越相對。


   11、"一"者,虛無也,元神也,元炁也,元精也。何謂?合一,必無人,無我,無物,無天,無地,無時間,否則,有你我之別,天地之別,過去,現在,未來之別,怎能稱作"一"。有所識、有所辯,即不為真正"合一",有此六"無",故"一"者,虛無也。不可久居於"一",故有最初之"動機",此曰先天元精,極微、極弱、無形無象、動而有變,又稱為"元炁"。能察此者,曰元神。


   12、元炁者,無形"圓環"之運化也,自造自化,無首無尾,旋而為一之意。


   13、先天與後天有層次可分,窮究至無上根源,先天即後天,後天即先天。


   14、先天一炁者,修行者只能合於此,而不可得也。


   15、萬事萬物,都存在先天之一刻,丹經雲:"物物各有一太極"。修者能知此和把握此天地人物之先天炁機,則成道不難矣。


   16、世上所有學問,研究到底,最終歸結為"清靜虛無"而已。


   17、修道最上乘有為之法,唯“清靜”二字。清者,淨也,澄也,洗也,光明也,覺也,靜者,止也,定也,連續運動而無間斷也。


   18、何謂三才,非單指天地人,廣義說來,觀者、被觀者、觀與被觀所依憑之背景場所。此三者相互作用、生生不已而成萬物。


   19、觀者、神也、我也、意也、識也;被觀者,氣也、形也、物也、他也、命也;所依憑者,虛無也,空間也,性也。


   20、觀即被觀,被觀即觀,所依者即被觀者,三即二,二即一。


   21、觀流不流,察變不變,與物合一,留住時間,仙經有雲:"攢年、攢月、攢時""長生久視之道"也。"太極有時候,有真種"也。


   22、巨大的悲傷從胸中升起,心似寒灰,身如槁木,行者當順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守此"心"。寒灰死寂之中,殊不知,隱蔽、萌動著無限生機。在嚴冷、荒涼的寒冬,看似一片生命絕跡之景,而生命之種子卻深深地埋在泥土裡!以此煉心,也可進入忘我定境故助行者看破世事也。


  23、在悲傷之極點,在歡樂之極點,在極點與常態之間,必有一"空白"。順其自然,忽忘忽助,由此,反而比平常容易步入玄關定境,關鍵是行者在此類情緒中不能迷失而神氣分離,那又取決於行者平日修習靜定之功力如何矣。


   24、偶然看看小小的草芽從泥土裡冒出,頓"覺"身心一片愉悅,默默地無形生機在心靈深處流淌。仿佛自己與小草溶為一體,當此之時,須順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定此一"覺"。即可進入與物合一之境。行者以此培養體內之生機,可謂良方也!


   25、熟睡中,忽然一"覺",這最初的一醒一覺,即我之真我,真神也,普通人很難感受到,唯修者知之。


   26、望著廣闊無垠的大地延伸向遠方,仿佛沒有究盡,心中一片透亮而寧靜,恍惚中,極寧靜內,升起一"念",此即真念,真意,一陽來複也!


   27、內煉之道,勿忘勿助為真口訣,保謂勿忘?即略存,微微照著,在意即可,但不可片刻離之,所謂知而不守也,保謂勿助?順其自然之運化也。它為主,我為賓也,我心唯虛而已,初修之士需經千百次艱苦之修煉,方可完全達此,並保持此"勿忘勿助",非是一步而就的事。


   28、勿忘勿助又稱"綿綿若存"。唯層次更高,若來若去,成連續之體,無滯無礙,圓活如意。


   29、先存後忘,為口訣之口訣也。當行者勿忘勿助之功夫達至極深極細微之境地時,忽渾然忘我,神氣合一矣,故曰:"後忘"。先有"綿綿若存"之"真存",後和有"神氣合一"之"真忘"。


   30、勿忘勿助,綿綿若存,有覺無念(先天元神),先存後忘,此十二字口訣為丹道修煉之真正總口訣,分層不斷即可,忘形以養炁,忘炁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忘虛以合道矣。


   31、有覺無念為寂照之真旨,所謂一靈獨耀,清淨元神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