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海會

華嚴海會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4-2 二次煉己

謝懷宇、謝懷昭/著




回目錄



4-2 二次煉己




   1、當其人在先天時,一念未生,形軀未動,先天元精則氤氳佈滿於五臟六腑,心身一動,念頭一起,則識神用事,于中醫配五行而言,心即藏神,而屬火,隨之凡火立生,先天元精即化為後天之"氣",如若情欲動,則心火大生,凡火愈積,遂使此"氣"化為濁精從陽關而出,或成大汗自皮膚泄出。


   2、有人在做功夫時,下田一般生機沿督脈而上,因其靜定工夫尚淺,陽炁難以沖過三關,有的不明此理,妄用後天意識相助和導引,殊不知,心念一動,靜定工夫更失,真火遂散,而識神用事,欲心為王,隨之那股生機也轉化為後天,修煉者當遇此種情形時,更應保持原有形體之狀態和心境,它動它的,不要管,任其自化,我只靜以待之,庶幾不勞費神,自可沖關而過。


   3、初做工夫,覺有氣在任督二脈運轉,此為河車初動,可稱之為氣河車。此雖氣至,但神未全,當此之時,行者不要管它,我只微微凝照,定于中宮橐龠,心靜息調,只抱住內呼吸做工夫,一念不生,如此行之一月二月,或一年,自然一陣回風,上沖百脈,後天神氣完全打成一片,頓時渾身炁欲沖天,心如朗月空明,一陽來複,河車運轉,到此,方為河車真動,丹經所謂鉛花現也,可稱之為精河車。


   4、後天陰氣,濁精縱然一時用後天有為方法伏住收回身中,但假以時日,必有漏出之時。欲化此濁精,行者需達胎息之先天境界。丹經雲:"煉己時,只用真鉛",即此理也。


   5、"守靜、致虛"即丹道初入門之法。"抱中守一,神炁合和",是真口訣。


  6、築基時,行者必須先明白橐龠為何物?老子雲:"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人為一小天地,故造化亦同天地,人在母胎時,心肺與兩腎之間有一"虛管"相連相通。真炁往來不絕,心腎相交,水火既濟,胎兒以此才能形全氣足,此一虛管名為人身之橐龠,也與天地相通,當人生下來後,心腎隔絕,橐龠極不通暢而引起我心身之逐漸衰敗,故初修之士,入門之初,首先在於開通橐龠,使心肺之氣通於兩腎之氣,則神氣和合,玄關之體成矣。


   7、煉己之關鍵在於以鉛制汞,凡人之神識凡火若用後天之心理暗示或意識強迫制止反而將欲壓欲強。需自然而然,明白以氣才能制神之理,所謂以鉛制汞也。但又不可強使後天之氣,真正的煉己,只用真鉛。口訣雲:"順其自然,他主我賓,以息運神,綿綿若存,神入炁中,真鉛產矣。"此也為栽接之道也。


   8、清靜門中無一字,唯清方不茫然昏沉落入死寂頑空,唯靜,方可去其識神,還其本初。所謂,小靜小動,大靜大動,故唯有清靜才能活潑圓通,自生造化之生機矣。


   9、何謂坐?心靜即坐,心放下來即坐,道在平常日用之間矣。


   10、煉丹修道,切不可只在打坐之時用功,下坐時,心猿意馬,欲念紛紛。需在平常之時伏性,養靜,所謂動中求靜也。


   11、做工夫,切忌不可心急求速,此心放得越慢越好,最後慢至極點而靜也,正可謂用之不勤。初學者,每做工夫,不可求效驗,神安心靜足矣。


   12、應常察其山河大地靜肅,天空虛無空洞,樹木花草悄然無聲。如此,我們即可安寧清靜,我心與外界之清靜互相映照,自可入於恍惚窈冥之門。"青山相對看,流水常自閑"。


   13、所謂採取,盜取天地之炁,並非今日氣功家們所稱之用意念引導外界虛無之氣歸於身中,外界虛無之炁之生機造化非是能用後天意識可招攝得來的。實乃借吾身之元炁生機,而此感彼應,內感外通,如磁吸鐵,自然得來,雖曰:"得",實非得也。故采外藥需成內藥,欲求天元大丹,必須煉己精純,結成內丹不可。故重陽真人雲:"內真外應,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藥以外來,非假存想。"


   14、何謂先天一炁?天地未生之"時"、之造化、之生機也。故先天一炁無處不在,又無處在,故此,它不能用意念採取,只能遂感而通。


   15、處於紛紛擾擾、喧嘩嘈雜之鬧市,更宜體察天地山河之靜默,宇宙虛無之空洞。如此動靜之機強烈對比,我只需應其靜與我心相照,再反照嘈雜喧鬧之動,反而更易進入清靜之門,庶幾與物人同化矣。


   16、丹道初修無它,唯在神止於炁,炁止於形,形歸於虛矣,所謂,以形攝炁,再忘形於虛也。


   17、執心住空則有所,收心離境則合道。


   18、夢中,有樂,有悲,有驚,有喜,亦有得有失,人當其時,並不知處於夢中;醒後,生之於世,亦有歡樂苦痛哀喜,身心沉靦其中而不能看破、識穿。何異於夢哉?同理,當行者于混沌虛無炁生的動態中,後天心識全泯,不能做主,行者又安能識得破而心不動,此時,全仗進入動態前的正知正見和平日伏性養靜之功力如何,修至極高功境時,更必須道侶在外護持不可,所謂知音塵侶也。


   19、能夠戰勝魔障,看破識穿而心不動,則必須在平日之中亦能看破世間萬物,泰山崩於前而不動,迅雷及於耳而不驚,見境破境,見相雲相,我之真性優遊自如怡然不動,我之元神真意自可把持得住而不迷,功力精進,道力益深,醒夢如一矣,真幻如一也!


   20、性功精深,命功方能精進而無礙,反之命功精深亦可培養堅固性功之城廓。


   21、何謂金丹?金者,無極混沌之元神也,丹者,如環之無端,自造自化的無盡生機也。故真胎息者即金丹也。金丹非能量,非物質,非心也,而我之真心,真神,真炁,真精無不出其中矣,施肩吾真人雲:"天人同一炁,彼此感此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


   22、《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一切情感念頭均起於人之中和真性,亦不離乎真性,故有喜怒哀樂之最初,之最後,當立即覺醒反省內觀,體悟以至把握人之本來,並持守之,如此煉性養性,中和之真意道心自然顯露而不退失。


  23、一切至誠,至情,至性之心皆藏乎我之真性道心,殺身成仁之志士,身死之時,一意不散,凝而至堅,任他刀砍斧傷,只當他妖魔小丑,如此堅凝不散之真意將與天地相通相感,天人連成一炁,故常有金丹返還之景發現,有甚之者能改變天地氣候,古語雲:"匹夫含冤三年不雨"、"至情感動天地也"。故修道之士要有此至誠、至性、至情之心,之手段,臨爐下手,才能死心踏地,而奪盜造化天機矣。所謂"守心如一曰真人"皆指此意也。


  24、若在晴朗的夏夜,處於喧鬧的街市人群中,可遙望天邊之星辰,體驗其靜機,自可溶於其中,渾然無我,頓時,喧鬧之人群逐漸遠去,天地萬物不復存在,我之身心歸於虛無,再次回醒時,望著人群,必有恍如隔世之感。


  25、大悲大喜之時,正是我之真性最易顯露之刻,於此,應當立即用本我返照此情境,心境合一,對境而望情,突然一瞬可悟入無上佳境。


  26、何謂活潑圓通,當察嬰兒熟睡之時,是那樣柔嫩、安詳、平和、自然,而在柔弱中又隱蔽著無限之生機。在安詳寂靜中又萌發著一股活潑之動機,如此動靜完全為一,是為活潑圓通也,煉丹入門之初,就需把我心放得活潑圓通。


  27、何謂莊嚴?你體察那深廣無垠的星空,靜默無語的山河,它們有喜怒哀樂嗎?這就是莊嚴,修行者在無事時,應常體其靜,常悟其動,以此返照於己,即可使道心真性更加堅固澄明。


  28、丹道修煉,站、坐、臥、行等各有其長,亦各有其短,于初修言之,當就具體而靈活應用。


  29、何為道?道在哪裡?道不為“何”。道沒有在“哪裡”。就如宇宙存在於何處何時,如宇宙在“何處”?那“何處”之外又有什麼,又是什麼?如宇宙存在於“何時”,那麼“何時”之前之後又有什麼?道在道裡,宇宙在宇宙處,莊子去:“藏天下於天下”則無所尋處也,此之謂也,故,修道者,非是得道,而是合“道”也,道不可得,得則非道,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也,所以前輩真人雲:“大道無形、無聲、無象,求而無應,何而無聲”,《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雲:“名為得道,實無所得,為渡眾生,強名得道。”


   30、大道有二部分:一曰體,先天之道,二曰用,後天之道。一曰無:中、一、虛,二曰有:相、形、色、物;一曰靜,二曰動,一曰生,二曰死。魚在水中而魚不識,人在道中而人不知矣。


   31、合其道者,必可得其“相”,有“無”者,必具“有”,故合道者,體內有諸般內景,體外有諸種變化,而有所得,否則,非道也,頑空也。


   32、中和以先天,成就以後天。莊子所謂:“和以天倪,成以是非矣”。丹道修煉也無出於此也。


   33、以“無極”伏其神,以“太極”育其炁,丹道之修煉包括無餘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