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海會

華嚴海會

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經典整理】易經皇極經世匯粹



卷首上

  皇極之觀物,觀陰陽之消長準於易,觀古今之治亂準於春秋,通觀曆數於道德功力準於書,律呂聲之唱和準於詩,兼四經而合之十二卷,中於以經世明道而為性學之宗。

  

  至大之謂皇,至中之謂極,至正之謂經,至變之謂世,大中至正應變無方之謂道。以道明道,道非可明,以物明道,道斯見矣!物者道之形體也,生於道而道之所成也;道變而為物,物化而為道;是知道亦物也,物亦道也,知其辨哉。故善觀道者必以物,善觀物者必以道,謂得道而忘物則可矣。


  聖人以天地為一體、萬物為一身、善救而不棄,曲成而不遺,以成其中焉。


  大哉時與事乎!時者天也,事者人也,時動而事起,天運而人從;猶形行而影會,聲發而響應;與時行而不留,天運而不停,違之則害,逆之則凶。故聖人與天並行而不逆,與時俱逝而不違;時不能違天,物不能違時,聖人不能違物,惟不能違物,故天亦不能違聖人。


  動者為天,天有陰陽;靜者為地,地有剛柔;人則兼備乎陰陽剛柔,故靈於萬物而能與天地參也  


  陰陽兩合為榮,剛柔相反為辱。內卦地也,外卦天也,地反在上者交也,氣之交由天之轉,故以隨天左行為正。


  不變者用之體,變者體之用也。天動用本體末,以氣運而包地外,其圖圓數順,從河圖之生序;地靜體本用末,以質奠而處天中,其圖方數逆,從洛書之剋序。


卷首下 無


卷一

  皇以道周,極以道建,經以道宇,世以道御,物以道給,觀以道通;蓋數變而道不變,道為之經;道立而天地並立,人為之極;道何在一動一靜之間,其大中與心乎;大中體乎皇極,經乎世運,觀乎物變。邵子之學幾於知化育而浩浩其天矣。


  明夷交數之終,貴則用數之始也。天地既立,人物乃生,出丑入寅,開物之會,無者趨有,闇者嚮明,象猶夜而旦,冬而春也。其初則天地絪縕化醇,走飛草木不胎卵、不核實,化皆以氣;嗣則男女搆精,化生走飛草木,無不胎卵核實,化皆以形。氣形之類,化化無窮;氣為形專,形以類衍,氣化者稀以小,形化者繁以大。


卷二卷三 無


卷四

  陽數天一,陰數地二


卷五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故四時運而天行不息,四維昊而地勢不虧。天依於地,天之所以成乾而時惕無亢;地附乎天,地之所以成坤而安貞旡咎也。天言四時,主乎四中,若乃四季,則天以其餘與於地者也;地言四維,間乎四方,若乃四中,則地以其正奉乎天者也。故天常去一,地常存一。


  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動靜之生,天地以判;動靜之交,天地以合。得氣多者「太」,得氣少者「少」。


  色者火應肉,聲者水應血,氣者石應骨,味者土應髓;耳迎走聽,目送飛視,口辨草嘗,鼻知木嗅;乾日主心應於目,兌月主脾應於耳,離星主膽應於鼻,震辰主腎應於口。


  聲色氣味者,萬物之體也,目耳鼻口者,萬物之用也;體無定用,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體用交而人物之道於是備矣。萬有不齊之體,物以群分;萬有不齊之用,人以靈運。群分者,原難拘一定之用,變而通之、而用周矣;靈運者、亦不主一定之體,化而裁之,而體該矣。


  人也者,物之至者也;聖也者,人之至者也。聖人者,能以一心一身一物一世觀萬心萬身萬物萬世;能以心口手身代天之意言工事;能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能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理人物;故聖者一以觀萬,通乎萬而會於一也


  知者謂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者謂其口得而言之也;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謂妄知,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謂妄言也。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誰能天地外,別去覓乾坤。人生天地後,心在天地先,天地自我出,其餘何足言。


  天地為物之大、而道則為觀物之全。人生於天地,靈於萬物,動靜準於法象,變化通於氣機,則盡天地萬物之道者,茲惟人矣。


  天之能盡物則謂之昊天,人之能盡民則謂之聖人。萬民與萬物同,則聖人固不異乎昊天者矣。是故昊天以時授人,聖人以經法天。


  用也者心也,體也者跡也,心跡之間有權存焉者,聖人之事也。體與用分,心與跡判,於體而觀道德功力之殊蹟;於用而知化教勸率之異,心又莫有權存其間,而聖人之能事,備之於經,配之於時,可以觀汙隆升降之所由然矣。


  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歸之、故尚自然。自然者,無為無有之謂也。無為者非不為也,不固為者也,故能廣;無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固能大。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


  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歸之,故尚讓。讓也者,先人後己之謂也;以天下授人而不為輕,若素無之也,受人之天下而不為重,若素有之也。有無若素,貪鄙不生。


  以功勸民者,民亦以功歸之,故尚政。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謂也;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利民者正則謂之王,害民者不正則謂之賊矣。所謂天地革而四時成焉。


  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歸之,故尚爭。爭也者爭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義,然後謂之爭。小爭交以言,大爭交以兵。名也者,命物正事之稱也;利也者,養人成務之具也。名不以仁,無以守業;利不以義,無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業守則亂矣,民所以必爭之也。


  道德功力存乎體者也,化教勸率存乎用者也;體用之間有變存焉者,聖人之業也。變也者,昊天生萬物之謂也,權也者,聖人生萬民之謂也。始終隨乎天地,時變應乎古今。


  時有消長,否泰盡之,體用分矣;經有因革,損益盡之,心跡判矣。事也存乎權,業也存乎變,莫不備於聖矣。


  降命自天,立命惟人,前古迄今,君天下者其命有四:一為正命,繼天開治;二曰受命,受終陟位;三為改命,放伐救民;四曰攝命,諸候擅權。


  人不能自富自貴,必待天與其富其貴,然後能富能貴也。故富貴在天也,有求而得不得者,係乎天;功德在人也,修而得,不修不得,係乎人也。


  昧者不知求而得之,則謂己之能得也,故矜之;求而失之,則謂其人之不與也,故怨之。奚益積功累行,君子常分,非有求而然也;有求而然者,有所利乎人者也。有土富且貴矣,與之自天,人不能致,惟功德為土,得與不得,視乎修為。


  以義者善好生而天下共善之,生之徒也;以利者惡好殺而天下共惡之,殺之徒也。


卷六

  上好德則民用正,上好佞則民用邪;雖聖君在上不能無小人,時非無小人也,是難其為小人也;庸君在上不能無君子,時非無君子也,是難其為君子也。是知君擇臣,臣擇君者,係乎人也;君得臣,臣得君者,係乎天者也。


  賢愚人之本性,利害人之常情。賢愚存乎本性,名實當於公好,上好德而德升聞,則名之為貴。聖人不能使人無謗,能處謗者也。


  天下將治則尚行,而趨入於義,篤實而謙讓之風以崇;將亂則尚言,而趨入於利,詭譎而攘奪之風以起。聖人善事心,立於無過之地,得若人與之語心,則心治身治口治,天下無弗治矣;即謂一正心而天下定焉可也。


  天之道非禍萬乘而福匹夫也,謂其禍無道而福有道也;人之情非去萬乘而就匹夫也,謂其去無道而就有道也。


  日既沒矣,月既望矣,星不能不希矣;非星之希,是星難乎其為光矣。日沒月望,則星希而難為光;業創權移,則臣希而難為忠。


  天由道生,地由道成,物由道形,人由道行。道無形,行之則見于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億萬年行之,人知其歸者也。夫道之為道,惟天盡之,天不變則道亦不變。


  天時之消長係人事之盛衰,人事之革因關氣機之升降,統具於中,惟聖人為能盡其變。人為天地之心,陰陽剛柔之會,故為萬物之靈,參贊位育之所待而建也。


  夫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非以心觀,乃觀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性」、「命」焉。「理」者,窮之而後可知也;「性」者,盡之而後可知也;「命」者,至之而後可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


  夫天下之真知,豈非其至明乎!明莫如鑑,萬物無隱形。真知者,誠而明,外無物障,內無我障也。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能反觀也;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乃以物觀物之謂也。


  用天下之心為己之心,其心無所不謀矣。天地萬物之理,悉體備於人,明聖人以經法天而權變存焉;聖之權變而歸之正道,終推其數亦不外於理也,夫「理」與「數」,觀物之要,經世之原也。


卷七

  四者有體也,其一者無體也,無體之一以況自然,不用之一以況道也。不用之一存乎用三之餘,盈虛之至道,由茲以均。天地人以不用之一裕所用之三,顯仁藏用之道。天一地二,始合而為三。


  體數常偶,用數常奇。人知其前,昧其後而略其左右也。天分而為地,其生萬物則承天,而又分其受兩之數,隨乎太少剛柔衍之為萬;故資始者乾,資生者坤,地分而為萬物,從可見矣。道在一動一靜之間,可數推而究,不可數盡;可圖陳而究,不可圖索也。


  凡為六爻六畫,則五上天,初二地,三四人;三畫則三上天、初四地、二五人、比兼三才而兩之。干者幹之義,陽也;支者枝之義、陰也。氣陽為天,斯神之宅,神即氣之靈妙變化處也,氣也六變。體陰為地,又氣之宅,氣為體之流動充滿處也,體以四分。


  物類有萬,本天地而兼神氣之全者惟人。陽者道之用,陰者道之體,以陽為用則尊陰,以陰為用則尊陽。陰靜以胎陽之動,陰體以蘊陽之用。原於其道之所周變者,陽為之用,皆有不變者,陰為之體也,故陰幾於道也。


  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唱;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陽有所不偏,而陰無所不偏也;陽有去而陰常居也,無不偏而常居者為實,故陽體虛而陰體實也。


  陰陽相生,性體相須,是以陽去陰竭,陰盡則陽滅,天地萬物生死主於陽,則歸之於一也。言乎變化則有氣與形之分:氣陽屬天,變者天之氣以時變也;形陰屬地,化者地之形之以物化也。故日月星辰之成象於天者,皆應氣之變;水火土石之成質於地者,皆從形之化。上卦變屬氣,下卦變屬形。


  天以剛為德,故柔者不見;地以柔為體,故剛者不生。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生者性天也,成者形地也。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知來者逆,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


  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尊卑則極體,交遊則極用也。


  直觀乾坤則定上下之位,橫觀離坎則列左右之門;位定則天尊地卑,其體以立,門列則日東月西,其用以行。


  先天之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也,圖雖無文,圖法即心法,學者即以圖見心可也。


  陰生於上,陽生於下;萬物之情類,樂生而惡消;天地之數各從消以趨生。今古以知天地之無窮,皆循環不已,是則所謂環中者也。


  天以體為基而常隱其基,地以用為本而常藏其用也。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貴中也。


  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跡也,出入有無死生者道也。夫學易乃學天也,藏用者心,顯仁者跡;跡因乎心,心著於跡。


  自乾坤至坎離以天道也;自咸恆至既濟未濟以人事也。元亨利貞變易不常,天道之變也;吉凶悔各變易不定,人道之應也。雖行乎德若違乎時亦或凶矣!天變而人效之。悔者吉之先,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從天不從人。


  道生天,天生氣,氣之根於理也。既生則功成,生後則藏退;故生天之後,見天不見道,生地之後、履地不履天


  凡見可悅而害斯至矣,惟朋友講習理義為悅,則悅之極而無害者也。聖人貴未然之防,是謂易之大綱;經世之道在明乎此而貴之也。


  不見動而動,妄也;見動而動為無妄。然所以有災者,陽微而無應也,有應而動則為益矣。


  以尊臨卑曰「臨」,以上觀下曰「觀」。初與上同,然上亢不及初之進也;二與五同,然二之陰中不及五之陽中也;三與四同,然三處下卦之上不若四之近君也。


  象起於形,數起於質,名起於言,意起於用;天下之數出於理,違乎理則入於術。聖人之意不可見,立象以盡意。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精究乎物理之宜,是為精義;以極入乎變化之妙,是為入神。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內象內數也。凡為易之定理定數而不得而更者皆內象也;然皆象之外指而擬諸形容者也,故謂之外象。


  神者易之主,所以無方;易者神之用,所以無體。神為易主,其妙無方,性為天命,其稟有質;質之粹而性以成,方之化而神以變;故剛柔者性所具,陰陽之質分焉,變動者神所行,圖象之方渾焉。


  事惟成則吉,惟謀則成;謀之人集以思慮,謀之鬼證以卜筮,天人同謀而皆可,事成而吉也。


  一以貫之,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洗心者,心無一思之起;退藏於密亦無一為之,感動交,故藏密,即藏用於靜密之謂也。故無思而澄於洗,無為而退於密也。


  天使我有之謂命,命之在我之謂性,性之在物之謂理;理窮而復知性,性盡而後知命,命知而後知至。


  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倚於質,質有數,數依於神著而為象,撰而為器,器因於象數而變化生焉,不器則復歸於神,故神無方。


  人積善而陽多,鬼益畏之;大人者與鬼神合其吉凶,神即我矣,於鬼乎何畏。


卷八

  體數乃生物者也,用數乃運行者也。占天文者,觀星而已,察地理者觀山水而已;天體容物,地體負物。


  先天時而天不違謂下,乾潛見而常惕者之先天德而天時不違也。後天而奉天時謂上,乾躍飛而戒亢者之奉天時而位乎天德也。凡為治道在通其變。


  神統於心,氣統於腎,形統於首,形氣交而神交乎中,三才之道也。人之神飛乎目,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棲腎;魂隨氣而變,魄隨形而生。


  飛則內根靜而之動,見則外著微而之顯。大約事無十足,幾七餘三則可止,蓋天地之數亦不過七。


  心為太極,人心當如止水則定,定則靜,靜則明。先天學主乎誠,至誠者可以通神明,不誠則不可以得道,謂至道之得得於其誠也。人必有德器,然後喜怒皆不妄。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發而中節者也。悲喜不以我,因物應物,未發無迎,過而即化,是謂發皆中節。節者吾心之度數,皆物理之等限也,中之為難本於靜,正達道之和,功在戒慎。


  不我物則能物物,聖人利物而無我。氣存則性存,性動則氣動。經綸天地之謂才,遠舉必至之謂志,并包含容之謂量。


  凡人之善惡形於言,發於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諸心,發於慮,鬼神得而知矣,此君子所以慎獨也。


  時然後言,乃應變而言,言不在我也。天應於生物,不言而信,人應變發言,發必當時。至理之學,非至誠則不至;物理之學,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強通,強通則有我,有我則失理而入術矣。


  言由中發,心誠而逸,久而信之,人與我一。大智斂眾智;大善斂眾善,用人則裕,自用則小,是故廣大之襟,天下兼受。天地之道直而已。強取必得,是逆天理也,患禍必至。


  知易者,不必引用講解始為知易。人必內重,內重則外輕,苟內輕必外重,好利好名無所不至。能處人所不能處之事,則為人所不能為之事也。人患乎自滿,滿則止也;雖學亦當常,若不足,不可臨深以為高也。


  易樂者必多哀,輕施者必好奪。


  才為良質,學以成之;古人由以立功業,惟其學也,人不臨大事不見才難,才不試之,臨大事不知學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