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海會

華嚴海會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佛法修證】【轉載】魔脈幻見習氣的淨化與相關修法心要

閺仙註:魔脈在現代生命科學來講,就是我們的情緒中樞所在,這部分經典或大德論述較少提及這個特殊名詞,但卻與修行證果有非常重要的關係。現與大家分享一篇好文章。

==============================================================

魔脈幻見習氣的淨化與相關修法心要
(圓智行者陶貴堂2012年3月下旬講述)



  佛法修行最根本的原則是修心。那麼,修什麼心呢?很多人常常有一種誤會,認為我們只要從佛性中找到一個清淨的心,把它抓起來,抓到一個美妙的境界,我們就可以成佛了,成仙了,認為這個就是修心。可以說,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因為一旦我們要去抓一種美妙境界的時候,去追求一種美妙的境界的時候,我們的貪心就已經不由自主地提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們所修的心,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真實的清淨心,而是一個好高騖遠的貪心。這個好高騖遠的貪心,它不僅不能夠讓我們真正地趨入佛道,反而會讓我們墮入餓鬼道。

  因為貪心就是餓鬼道的種因,求境界的貪心就是餓鬼道的因。如果我們每天把這個心舉起來、提起來去修行,就一定會墮到鬼道的陰境裡面去。那麼,為什麼說會墮到鬼道呢?因為當你把這個心提起來的時候,內心裡面會有一股氣糾結起來,它會堵住你的心口,堵住你的心竅;它不會讓你的心得到虛通,更沒法讓你去覺悟空性。(闅仙按:感受說得非常真切)所以,即使你的心再清淨,但是只要你的貪念一起,你的心馬上就會被堵住,不成坦然自在。

  佛教裡說,眾生本性是佛,不假外求。佛教的正確修法,就是金剛經說的“如是降伏其心”。“如是降伏其心”,並不是要你把這個心提起來去貪、去嗔、去造作把持,去壓伏某一種力量,而是要你調伏自己的心,調伏自心的任何一個衝動把持,深入無為。所以《金剛經》說的“如是降伏其心”,按《心經》所說的,就是要做到“心無掛礙”。

  佛教說“如是降伏其心”,道教說“道法自然”。當你自己的身心境界出來的時候,你是道法自然,還是去強求境界?強求境界,就不是道法自然了。相對於道教的“道法自然”,儒家說的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它是要你離開所有的感覺迷惑,回到你自心的真知上面來。一旦你的心跟著感覺亂跑,心裡有物,有所執著、有所掛礙的時候,你不可能得到最清淨的知覺,是不可能得到這種真知灼見的。所以,不論是儒釋道,任何一家都講究修心,而且這個修心,都是向清淨無為的方向靠攏,達至清淨無為。

  什麼叫“清淨無為”,黃檗禪師有一句話,“身心不起,是第一牢強精進。”什麼叫精進?什麼叫勤勇?身心不起來,就是第一牢強的精進,最堅固的精進,勇猛精進。但是我們修的時候,我們是在起心?還是沒起心呢?《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當你回到你的本來無心狀態,你才能夠與大自然和諧,回到本來的狀態,並不是為了伸張一個自我,這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

  還有一種錯誤的修行法,就是順應你的情心、順延你的情感去發揮,認為我已經道法自然了;那個叫什麼,那叫放縱我執。《圓覺經》講的叫"任病"。任病,就是說你已經跟著自己的習氣跑了,背離無為了。所以,按這種修法,將會助長我們魔脈的習氣。

  魔脈

  魔脈在哪裡?魔脈在中脈前面,在道家講的任督二脈的任脈後面。在我們身體的前後,就像我們的手指豎起來,從前往後數一共有五條脈:任脈、魔脈、中脈、命脈、督脈。這五條脈中,最障礙我們修行的就是魔脈。魔脈的位置,跟道家中醫講的衝脈有點類似。它所代表的,裡面所蘊藏的,全都是貪嗔癡的情感習氣。當你心裡有情感、情緒憋著,有感情需要發洩,這些都是魔脈的作用。

  魔脈是一種習氣糾結顯現。當有一個氣悶在心裡時,我們很容易就能覺察到,包括密宗裡面的一般人講的念咒,念“嗡”“阿”“吽”所開顯出來的、用把持開顯出來的,也是魔脈,而不是真正的中脈。念咒可以讓魔脈的習氣相對清淨,但這條脈並不是真正的空性勝義中脈。
  以前曾在北京藏語系高級佛學院任教的藏傳大德秋英多傑說:魔脈的習氣,就是讓我們產生幻覺的習氣,如果魔脈的習氣不清淨,那我們就一定會墮入神通幻見,妄自見鬼見神,而不會見到空性。

  因此,我們想要修行,就一定要認識魔脈,認識魔脈的習氣,知道這是個問題,要警覺我們的心會往魔脈裡面跑,如果讓魔脈的習氣不斷增長,那就錯了。

  那麼,認識魔脈之後,我們修行時應該怎麼樣去轉變魔脈呢?轉變魔脈的方式有很多,顯宗的有發心、懺悔(闅仙按:最普通,卻是最關鍵,不可以輕忽看過),可以把魔氣裡面的貪嗔習氣轉成善心習氣。

  發心,是用慈悲喜捨代替魔脈裡面的緊張習氣,把魔脈裡面的貪嗔癡習氣、緊張的習氣,統統變成一個放鬆的習氣,調和的習氣,以此來淨化魔脈。這就是魔脈裡面習氣的轉變和淨化,就地轉化。

  還有一種就是懺悔。懺悔,可以用《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裡面的四句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懺悔時,念念地體悟我們身口意這三門的中心,體悟到這三門中心最空、最鬆的這麼一個點,裡面一物也沒有的一個類似漩渦的中心。我們的氣脈就在人體身心裡面運轉,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大水桶,在裡面有一個旋渦一樣的空空的中軸,這個就叫中脈。

  中脈是真空的,既沒有情感習氣憋在裡面的,也沒有太多情感態度在裡面。我們通過念“嗡”“阿”“吽”,慢慢地,很自然地念, ​​把這三個點,一點點的、最空的、最鬆的那個中心體會出來。體會出來之後,當我們再修懺悔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立足在這三個點上,把這三個點前面魔脈的習氣用願力,懺悔的願力,一邊唸“一切我心皆懺悔”,一邊用這種願力帶著內心習氣回頭,這個就是懺悔。

  另外,也可以一遍一遍地對著內心習氣反省:“這個脾氣是從我的心裡冒出來,是我的心錯了,我要讓他回到我心裡的那個原點的旋窩中心去;這是我心的脾氣,是我心錯了,我應該讓他回頭,回到內心深處去……”只有這樣真心懺悔,把你內在向外計較的注意力,一點一念地往回拉,才有可能把這些習氣帶到心裡面去,拉到你的心靈深處裡去。這是第二種方法,懺悔——真正回心轉意形式的懺悔。(闅仙按:實質上這就是開通氣脈)

  這種懺悔,其核心就在注意力的回頭(闅仙按:再重要不過了)。懺悔時,應當細心體會,看看你的注意力在哪裡,你注意力的根在哪裡?如果它出來了,就一定是在你的魔脈裡面。它出來之前的根在哪裡?它一定是在你的心靈深處,那個心靈深處那個最鬆、最空的那個點上。看清之後,再以清淨願力攝受它:“回去,回去,回到我的心靈去,回到我的心靈中心去。我錯了,前面都是我自己的脾氣,都是我自己的心錯了,我要讓她回到我的內心深處去,重新歸空。”——只有樣真心真意地懺悔,才能夠把自己內在魔脈裡的習氣淨化掉。

  第三種是密宗的,直接觀自己身、口、意三輪的種子字,這個跟道家說的觀竅差不多。先好好體察到身、口、意三輪中心那個最空、最鬆的點,然後你就不離不棄地無為安住在上面,這時,因為你的注意力回頭注意在你心靈深處最空的點上——回到本位上,你即使不用願力,但是你的心,他會把你注意力,連同註意力習氣,慢慢地慢慢地帶回去。這個方法也很有用,但是比懺悔慢一點;因為懺悔加上願力攝受,比你把這個自然而然的帶回去,速度會快一點。

  所以,懺悔就是“回心轉意”,就是要回到自己的心靈深處最空、最鬆的中脈。用清淨心把自己這條魔脈裡面的情感糾結習氣帶回家,懺悔回去,或者直接用慈悲喜捨心把它轉變。這個清淨心就叫善根。沒有這個善根,前面的這條魔脈就會糾結,糾結之後,這條脈就進不到中脈裡面,你的業習也就不可能清淨。心不清淨,你就不可能覺悟實相。

  實際上,這條魔脈的感受,我們很多人都會有。有時候我們要抒發感情,一發“啊——啊——啊——”的聲音,我們就感到舒服了。我們要哭哭叫叫,“啊——啊——啊——”地一叫喊,這條魔脈就舒服了。有時候我們悶得要死,我們會罵人,一發洩,我們就舒服了。但是,這樣下去之後,我們就會這樣會形成一種陋習,因為你有脾氣了,你放出去了,你舒服了;下次有脾氣,你又想放,這樣,這個脾氣就永遠都沒法回頭。

  所以我們修行時,必須讓自心習氣回心轉意,回到內心的中脈裡面,回到真空裡面去。這才是真正地、永遠地淨化魔脈習氣的正確方法、正確途徑。

  為此,對人我是非,這個人不對呀,我不喜歡呀,開始就憋著——你體會一下,對某個人反感呀,認為某個人不好呀,一定會有個力量冒出來,這力量最後就會糾結起來,停在魔脈裡面。

  古時候,大德只講修懺悔,修發心,很少有人講到魔脈的問題。但是在密宗裡就有魔脈這種說法。雖然密宗有些經典講到了魔脈,但是真正講魔脈問題的大德實際上也不多,資料不多。為此,關於魔脈,必須要我們自己用心去觀察自己的習氣的運作,慢慢地去認識到。

  這條脈的的確確是存在的,這是情感脈。所以說,發現情感脈裡面鬱悶的習氣,必須修懺悔,不可以伸張魔氣、我執。現在,有些美 ​​其名曰修禪的,他們也不說持戒,也不說淨化魔脈,他們幹什麼呢,他們在你罵我一句,我罵你一句,大家互相打打罵罵,認為反正都是空嘛,大家要伸張魔氣,結果大家互相鬥來鬥去,還美其名為“逆行”。這種修行方法,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它只會不斷伸張自己的魔習,它不會讓你真正地修一個清淨心出來。

  因為,當你順著魔氣去發洩的時候,表面上你的魔脈鬆了;但是大家體會一下,這時候這個心,心口會糾結起來,堵起來。雖然表面上魔脈是鬆了,但是這個心卻開始緊起來了,因為發洩會把這種習氣變成第八識裡面糾結的習氣。因此,這不是心的淨化途徑,這是一種錯誤的造業方式,它只能增強自己的我執糾集習氣。

  所以,佛法修行特別強調修心,而修心一定要觀心,一定要看自己的魔脈,但是看什麼心呢,首先我看到魔脈的心,不為它所動,自然回到觀的心上來,念念地深入這個無為而又能觀的心,這個心其實跟中脈的習氣是一樣的。大家可以體會一下,這個自然能看的心,它有習氣嗎?念念“讓它去,讓它去”,放下妄想掙扎把持,然後進入旁觀的心態,把所有的妄動計較的心,統統轉成如如不動、自然而然觀照的心,這個觀照的心,絕對是沒有習氣的。所以,這個覺察心跟中脈心是一模一樣的,是沒有習氣的心。

  如果你加了一個想法進去——呀,我要把它看破,那就錯了。那個時候,你又加了一個我執貪念,你內心的一個緊張的東西被帶進去了,它不可能讓你的心空鬆下來。所以,正確的觀心,必須用你最清淨的自然覺起觀,才可能真正勘破。

  自然覺,就是根識,我們不想听能聽,不想看能看。我們不想感覺,還能有感覺。這個跟意識活動沒有關係的知覺,叫直覺,直覺又叫做根識,我們身體本來的功能。用根識把意識心看透,或者用根識超越意識的起心動念,通過覺察意識起心動念的真相,這樣的不動、不動、不動、不動、不動,再看看,不動、不動、再看看……念念回到這個根識的覺,然後意識裡的習氣就會消融,就會被看破,而後你內在衝動糾結的那個習氣,就會慢慢被你淨化下來。——這是用觀心來淨化魔脈習氣的方便。

  還有,如果是你一邊觀,你不觀魔脈習氣,你觀什麼呢,你可以觀竅,觀身、口、意三輪的中空部位,直接觀勝義中脈,在最鬆的心上停留下來,讓心意念念的回到最空、最鬆的中脈裡面去,這樣也能把你的魔脈習氣帶到這裡,但是這時候你必須真正的放下來,因為中脈是真空的,它是一點力量也沒有的,所以你真正回到中脈,內心沒有力量,你必須完全放鬆,鬆透才行。曾經有個大德說,真正上上乘的禪修,第一要務是身心放鬆。如果你做不到心身放鬆,你就不可能跟宇宙法界自然而然的心相應。

  道家經典有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什麼?因為它沒有那個感情的心。你說你這個天地,這個地板是什麼心?如果你真的要跟虛空法界心合一,你首先要學得是跟地板一樣的心,體會到地板、牆壁、空氣是什麼心。

  所以,達摩祖師的禪法是:“心如牆壁,內心無喘。凝住壁觀,可以入道。”所謂內心無喘,就是你內在的心氣不要有起伏,注意力不要有衝動,你內心的那個習氣不要啟動起來,所謂凝住壁觀,就是如如不動的,就在這個狀態裡面安住不動,像牆壁一樣,你的心像牆壁一樣自然覺察,所謂可以入道,意思就是這個時候,你才能體會到,哦,那個最清淨的本來真心是什麼樣子。

  我們學佛修行,不是在要求什麼境界,而是要真正回到自己最清淨、本然的心。我們很多人喜歡賭氣,實際上賭氣就是魔脈的積習太重。大家一定要明白,魔脈裡面的感情習氣不淨化,我們是沒有辦法打開心竅得到開悟的。

  見惑。

  我們開悟也就是超越見惑。見惑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知見上、自然的知見上的障礙和迷惑。具體包括五種錯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錯見,實際也就是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五種認識上的錯誤,由於魔脈習氣遮障所造成的錯誤成見。

  上面所說的身見、邊見,另外包括情見,都屬自他感覺上的錯誤知見,而邪見、見取見、戒見取見,則為妄想上的錯見,其中“戒禁取見”,就是錯誤的戒的習慣,認為這個應該,那個不應該,讓你在心外執著掛礙的就是。還有邊見,邊見是什麼?就是常見,斷見,認為一些是常,永恆不變的,讓你執著幻有,去抓一個不變,就是。斷見,就是執著空無,一片死寂,也是一種掛礙。

  除了 ​​這些錯見,這裡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妄想,就是疑,就是你不是直接去深入覺察,而是用你的妄想去揣測懷疑,這樣,它不是落在覺觀上面,而是落在現象錯見上去錯誤計較,錯上加錯,這就叫疑。它也不是回到自己的本元的清淨覺察心上來的方法,也屬錯見。

  現在,我們很多人學佛,求真理,雖然自己的心沒有感覺,但是他猜到了,按邏輯推測到了。這種也是亡失自己本來清淨覺照心的歧途。它跟佛法的解脫沒有關係。如果能夠把這些佛教的道理變成戒、定、慧的道理,來讓自己心定下來,這個才可以趨向小乘的解脫。

  但是如果你不修覺觀,不悟自己覺心本性,不用廣大的善心淨化內心裡面隱藏的、不容易覺察的性格里面的貪、嗔、痴的話,那你也是沒有辦法從小乘進入大乘的。大乘是不修禪定的,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他反而成了未來佛了。

  我們習慣地認為,按照道家的、印度教的傳統的方式,我們認為要打坐才能成佛,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佛教的核心不在於打坐,為什麼?佛祖留下的四句話:“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所有佛、過去諸佛開示的最根本的佛教原則。

  什麼叫眾善奉行?要眾善奉行就是要起善心,而不是只去做善事。我們是修心的,你的心裡面有一個善的心態沒有?對壞人是什麼態度?如果對壞人,你認為他是壞人,你開始起反感,那你絕對不是一個善人,也不是一個善心。

  佛教對壞人,也要像看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的孩子一樣,一樣要愛他。知道他錯了,也要憐憫他,要勸導他;他不能相應,你也不能用排斥的態度去拒絕他。為什麼,你要理解他,怎麼去理解?佛教講因果緣起,他壞,也不是他自己想要壞,他生下來,頂多也就是貪嗔癡的習氣多一點。那麼他為什麼會變成那種行為特徵?因為他受他的思想影響,他的行為受思想意識支配。那麼他的思想意識從哪來?他生來沒有帶思想意識,他的思想意識是環境給他的。

  我們俗話裡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壞是被環境的不良因素污染弄壞的,不是他自己要壞。如果你從因緣的角度去理解,人生下來,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好人,也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壞人。人之所以成為好人、壞人,無非是因緣的影響。所以我們佛教裡面,你結了佛緣,你知道修行好,那也是一個因緣的作用,有些人被壞人誤導,他走上歧途,同樣也是因緣的作用。我們從因緣上的角度去理解每個人的本性,就可以原諒人,慈悲人。通過原諒人、慈悲人,我們的心才能輕鬆坦然下來。

  我不是說我要你變成一個什麼好人,而是你要讓你自己的心輕鬆,調柔下來。修行不一定要做好事,能夠做些表面的好事,肯定也是好的,但是,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心,你這個好事還不是真正的好事。只有你有個好的心境,進入到一個即使你一動不動,你也能夠讓別人的心跟你產生一個共鳴,讓別人的內心裡得到一個輕鬆調和,那麼你這個事情,才是真的好事。

  就像我剛才給有的人拍背、拍頭,如果帶著不好的心境打,那被打的心裡就會起反感堅張,但是經我這樣一拍打,他有些東西就松下來了。這個行為表面上是打人,但為什麼卻會讓別人感覺變好、能讓別人舒服呢?所以說我們修行的本質,不在形式,在心意運作,在於你是不是給別人一個清淨心、慈悲心的感染力。

  如果說,沒有修慈悲心、修清淨心,你要做善,你在外面去做一些事,然後看到一些人與你相反,看到別人不做善,就認為:那些人真是惡劣啦,怎麼善事都不做,真是亂七八糟。那些幹什麼?那不是落入是非、自造煩惱嗎。

  所以佛教更看重要給別人一個好的感染。所以大乘菩薩道有個四攝法。你要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方式,與別人溝通,你要跟他說好聽的話,要做他能夠接受的,喜歡的事,讓他的內心歡喜起來,讓他的心放鬆下來,感動他,讓他得到共鳴,包容你,接受你,這樣他才可能接受你正確的觀念。佛教講結緣,菩薩道的結緣就是要修四攝,而不是要直接去弘揚真理,而是要我們首先學會做人,只有做人做好了,我們的四攝法才能做得好。

  所以,雖然我經常跟某些人辨道理,但我對這些人的態度基本都很好。為什麼?因為道理是道理,人情是人情。雖然我們理解道理會有局限,但是我們真正的佛性,應該是能夠包容一切的。只要我們一天天地趨向佛性,我們心應該能一天天地自然,能夠跟萬物相容。如果不相容,那就是我們的魔習——魔脈的習氣糾結。

  當我們還沒有進入到能跟萬物一體相容的這麼一個心的時候,我們的慈悲心、歡喜心、四無量心、清淨舍心,這些絕對是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地回歸本來跟萬物相容的佛性的一個方便。所以大乘菩薩道,跟其他某些教法不一樣,其他教法都是要堅持真理,基督教也超級堅持真理,但是大乘卻不盡相同,大乘更加堅持慈悲心,堅持能看破煩惱迷惑的本來清淨心。

  所以,大乘跟小乘的不共的特色,就是菩提心。你不發菩提心,你不可能進入大乘。你要想伸張我見,執著我見,那你小乘都進不了,別說大乘。那麼,怎麼樣讓我們進入大乘?怎麼樣讓我們趨入無上道?首先認識到自己魔脈習氣的存在,警覺自己魔脈裡面習氣的糾結,然後通過懺悔、發心、觀照,安住自己的身口意本位,頂門、喉門、心門,這三門時時刻刻保持輕鬆、自然、自覺的狀態,做到三門清淨,這樣你才能夠讓你魔脈的習氣清淨,才能夠深入無為自在。

  真正認識到魔脈,每個人就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顯教資料很少講到魔脈,因為它只一個階段性的緣起顯現,並不是終究實相,因為我們如果回到廣大無邊的本來清淨心,魔脈它會消融。但是,在覺悟本心之前,魔脈卻是我們修行上的一個障道因緣,我們首先一一要正確地認識它,知道怎樣去超越他,這樣我們才不至於流落歧途。

  身口意三門的清淨,就是守竅,道家說的,修懺悔、修發心,然後把所有妄動的感覺,全部轉成觀照心、覺察心、如如不動、本來就有的覺。

  我不想有感覺時,不想听時,還照樣能聽得到,對不對?所以說,我們有清淨覺,有不清淨的覺,真正明白這一點,把那個不清淨的覺,我們太過於用心的,目的性太強的那個貪嗔知覺放下,這樣子,才不容易走彎路,才可以最快地達到我們修行的理想目標。

  (學人智舒等人錄音,智覺2012年8月25日文字錄入,圓智行者陶貴堂2012年8月31日農曆七月十五佛歡日編輯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