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海會

華嚴海會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佛法修證】第五十三講-成就需要「苦」來幫

閺仙/撰文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最初度五比丘,並要他們穿福田衣,剃毛髮,日中一食、乞食維生。(這歷史去網路查吧,在這也許說得不精確)

這些規定對一個平常人來說,是非常苦,而且沒有尊嚴的,但是卻成就五比丘達阿羅漢果位,仔細分析下來,除了佛陀親自教導以外,這規定帶來莫大的作用。

原始佛教的教義最初就是四勝諦(網路自行查閱),也就是知苦、斷苦的功夫。

想像自己佛陀第六位比丘(尼),跑來皈依佛陀,剃了頭髮,穿上僧衣,接下來你每天要面對的痛苦就是:

  1. 日中一食:每天只能吃一餐,其他時間要挨餓的苦。
  2. 乞食:每天要拉下臉挨家挨戶乞食,除了要忍受異樣眼光,還有可能要不到食物,挨餓一整天的苦。
  3. 不能回家,與愛人、親友隔離的苦。

這是佛陀的大智慧,從每天所要經歷的苦受中,去感受「苦」,去思維「苦」,然後激發修行的動力,去解脫「苦」。

對「苦」有了深刻的感受,才能透過修行,下功夫去了斷這「苦」因。

藏密有「自他交換」的修行法門,主要說法是增長自己的菩提心,但是內在做功夫的密意卻也非常實際:

藉由承擔他人的苦受,引發自身的苦受,然後斷除自身的苦受,究竟解脫。

這部功夫是不容易的,自己要有一定的基礎,才能去鍛鍊這種「自他交換」的功夫,要不然容易憂鬱症上身。

這也是佛法「智悲雙運」的一個關鍵,這個「悲」字,有承擔他人苦受的用意,而「智」字就是斷「苦」的方法與功夫。

現代人不論在家、出家修行不容易引出身上的苦受,尤其出家人現在生活過得好(也有少數生活刻苦的),想要過著乞食的生活也許已不可能為之,信徒也不會讓出家師父過這樣的生活,孰好孰壞,各自思量。

佛陀當初創造了一個非常「苦」的環境幫助比丘們修行(人造的苦因),成就相當快,現在苦的環境已經稀少了,成就的人也就少了。

過去大成就者的師父為何要把徒弟折磨個半死,也是同樣的用意。

到了現代,只好等到「無常」到來,真正嘗到「苦」時,已經太遲了。